阅读体会:《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文/fasiondog

温伯格的小册子,回归问题的“核心”。


第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

问题解决者的三步:

  • 问题是什么?
  • 谁有问题?
  • 解决者的心态“齿轮从单数变为复数”,把自己从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转变为一个问题们的解决者(多问题的解决者)。对回答这一问题的每个不同的人群,问:“你的问题本质是什么?”随想:遇到问题不要急着立即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要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如何弄清楚问题的实质,首先需要明确到底是谁的问题。明确是谁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我们善于换位思考,从不同人员的角度出发体验问题的真正所在。否则,只会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一塌糊涂!软件开发也好,项目管理也好,都需要我们在众多涉众中进行权衡和明确他们的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仅仅围绕一个大家共同接受和认可的目标进行,而目标的确定也需要我们事先圈定“大家”的范围,否则,很可能永远没有共同接受的目标。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幻觉中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对于那些没有幽默感的人,帮他们解决问题简直就是自寻烦恼随想:一针见血——问题就是期望和体验之间的差别!不禁联想到我们项目经理经常忧心忡忡的模样,苦着脸说“总觉哪里有问题!”。呵呵,这即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是“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通常都一定有问题”——潜在的期望和当前的体验存在差距,知道有问题存在;坏事是“不知道问题在哪?”,这可真是让人郁闷。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解决的灵丹妙药,只有多听听他人意见、对比案例、借鉴历史,多多积累经验了,毕竟要找到自己潜在的“期望”似乎也不那么容易啊!

    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不要把他们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

    如果你太轻易的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永远都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道德考虑在遇到有利可图的问题时往往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随想:想起大学时,考试编译原理,自以为复习充分,做起题来酣畅淋漓,连草稿纸都省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前交卷了,满以为必是90分以上,之可惜结果居然只有70多,至今回想,依然愤愤不平!后来,考试数据结构,看着大家一个接一个的提前交卷,我却还在稿纸上比划着最后一道编程题,越来越是心惊,心里直冒汗,心想:“我没那么笨吧,都快走光了!”,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居然是最高分,晕! 啊,似乎和前面的体会有点矛盾,越是心里没底做出来的东西越好?管不了那么多了,就但前面提的是问题解决方法,这儿是考试,不同的:-)   乍一看“道德考虑在遇到有利可图的问题时往往很快就烟消云散”是在告诉我们有利可图时可以暂时放弃道德也无需过于自责,再往后看,才发现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即使是暂时抛弃了道德也不一定会有好结果,所以,做人还是要厚道!保持诚信始终是做人的第一准则,也许会有暂时的误解,但坚持不懈总是会赢来尊重!至于如何做到诚信,不如看看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里提到的裁员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老同事兼师兄和新员工的。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两个人来:陈水扁、李登辉……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保持诚信绝对不应该是盲目的自以为是,自己觉得自己很讲诚信,而应该是经常自省其身,毕竟无风不起浪,总有自己可能忽视的地方,这却非是什么诚信问题。

    不要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在你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法时

    你永远都不能肯定你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在问题已经解决之后

    不要过早的下结论,但是也不要忽略你的第一印象

    你永远也不能肯定你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但是永远不要放弃需求它的努力

    随想:“不要忽略第一印象”每个人应该有不少自己的经历,也再一次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你觉得问题的地方通常一定存在问题”。说实在的,“好像哪儿有问题”是我最喜欢从项目经理们那儿听到的一句话,这也是我自己常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这让我感到高兴,因为这位项目经理开始在琢磨了“到底哪儿存在问题了”,开始在寻找“问题”,虽然这好像捉迷藏,有点难:)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每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使问题变得没那么棘手,其实只是把问题放在“别人家的后院里”。这种技巧叫做转嫁。这种方法通常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尤其当你有意识地这么做并做得很细心谨慎的时候。

    但是新的问题常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情况非常的普遍,以致于我们频繁的看到: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如果在对问题的理解中,你想不出至少3种可能出错的地方,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问题。

    不相称的解决方法就是那种给将要使用这种解决办法的人们带来不协调后果的解决方法

    大多数不相称可以被那些不得不适应它们的人很快的解决掉。人们的适应性太强了,他们可以容忍几乎所有的不相称——直到他们最终意识到它本来不是必须要这样的。

    不要轻易下结论,但是也不要忽略你的第一印象

    试着对外国人、盲人或孩子进行一下定义,否则就试着让自己变成外国人、盲人或者像个孩子

    每一种新的观点都会带来新的不相称

    我们要怎样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才能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当你在寻找问题定义的道路上疲倦地游荡时,不要忘记随时都回头看看,看看你是不是已经迷路了

    一旦你用文字来表述一个问题,请仔细推敲这些文字,以使这种表述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是一个意思。

    随想:

    1、“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这不正是大多数开发人员的写照,否则也不用成天有人喊着叫着要大家多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其实,何止开发人员,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犯着同样的毛病,因为大多数时候只要自己的问题解决就可以,哪有时间和精力要解决每一件事情呢。解决的问题的核心并非只是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而是要从不同涉众的角度分别去验证解决方案对他们的影响,是否真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假想“验证”才是关键。解决方法容易提,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详加考虑,否则很能是丢了西瓜检芝麻。

    2、“换位思考”是验证解决方案是否适用的好手段,不过要真正做好“换位”需要有良好的“同理心”为基础,只有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多替他人着想,才能真正的获得良好的解决方案。不久前部门讨论团队工作原则,明显分为两派,以至于体现出人们之间如此不同的人生态度。大家争论是“正直和同理心,哪个应该作为团队的第一原则?”。当时有感于“第一、我们团队没有人不正直;第二、近来部门的工作越来越自行其事,完全没有考虑从开发人员的角度考虑过问题,只是自己想当然”,于是乎自然站在了“同理心”一脉,只是认为团队内“同理心”应该更重要的人,往往多了份宽容,在这种问题上多半是以让步了事,何况也并未真的否认“正直”只是认为团队内并没有不正直的人罢了。在我看来,部门内坚持“正直”的人几乎都是那些平时极度自信和善于随时变换思想(起先坚决反对别人的意见,后来发现不对时,自己转变了想法,说出来时还好像是自己原来的想法就是如此,混不知是自己剽窃了他人的想法,荒谬的是居然还能每次说得大家以为他就是对的,而别人一直都是错的)的人,所以实在是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耗费精力争论下去。何况,今年MDG的任务被我争到了手上,讨论改进活动时,即使说不过那些“辩”者,也总还能以“开发需要多参与改进活动”为借口拉着开发的兄弟们多多助阵吧。

    3、“文字游戏”倒是引不起什么兴趣,也不觉的非是如此重要,毕竟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咬文嚼字,只是在签订合同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方面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确是屡次耳闻,尤其是和外国的公司签订合同时,一不小心就可能中了圈套。


    第四个问题:这是谁的问题?

    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这是他们的麻烦,就让它成为他们的麻烦

    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个问题。

    试试换过来指责你自己——即使只有一秒

    把问题当作他们的问题——你的灯亮着吗?

    如果人们的灯真的亮着,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你那些复杂的解决方法都更有效

    随想:

    “不要越俎代庖”,或许是QA应谨循的法则之一,其最高深的功力当是鼓动产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其中的技巧应当是让产品充分体会到问题的所在,并与产品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单纯依靠流程指责产品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只会徒惹厌烦,原因很简单,因为体会不到违反流程带来的坏处和后果。好的QA当然要想自己对产品有所益处,亦应该理解流程安排的原因,否则生搬硬套久了,就真的像那无用的监工一样,自己也索然无趣,倒不如写份Checklist扔给产品要求自行检查了事。

    也许,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有用,确实是在为其着想并真心帮助,这“真心”才是背后的关键。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昨日,一SE(女孩)打电话给我,急的几乎哭将起来,要我要求我的徒弟事前提供项目的注意事项。连忙安慰了几句,问清楚缘由,原来是徒弟不肯应她的要求提供事先的注意事项而且还颇有伤人的言语,说是这些本来就应该是他们自己做的是他们的水平不够而已。“引导”原就是QA的主要职责之一,何况这个要求并不过份,便叫来徒弟交流了一下,这徒弟其实非常好学,对软工也特别感兴趣,只是似乎有些不太瞧得起开发人员,说话时不太注意容易伤人。其实,SE正是希望把事情做好,所以才会即急且怒,这不正好为QA做好工作提供了大好环境。唉,说来伤感,徒弟这种做法也和目前部门的导向有莫大的关系,准新主管踌躇满志说是要让QA脱离引导只管审计,自己便因和其意见相左,互相大吵了几次,估计是快要在部门里呆不下去,只是因为确实喜欢QA的工作,没有那么斩钉截铁的和老主管明确去向,只是提了要回开发而已。现在部门里,老员工纷纷私下里和老主管提出离开的要求做鸟兽散,新员工也在听了所谓部门专家和准主管的关于QA职业生涯的演说后,陆续开始盘算离开,有一个甚至已经离职,真不知他们在知道新员工离职背后的真正原因会有什么想法。或许我也应该下定决心离开,只是真的喜欢质量工作,舍不得。

    “如果人们的灯真的亮着,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你那些复杂的解决方法都更有效”,如果在每个阶段开始和结束前,QA发给项目组一封短短的提醒邮件,提醒相关的注意事项,自己和别人都轻松,何况有心的话,整理一下每个阶段的提醒邮件,就不用每次都那么麻烦了。说实在的,流程还是非常庞杂的,即使是QA都很难每个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更何况是忙得不可开交的PL了。一个善意的提醒,付出少,收获大,何乐而不为呢?

    想起网上文章最忌讳的转贴却不注明出处的问题,批评抱怨在所难免,不过换个角度看看自己,是否提供了方面他人转贴的手段,比如直接在自己的文章前后帮忙注明作者、来源,转贴者仅仅需要Copy & Paste即可,省去了转贴者自己写明作者、标注来源之苦,划得来。

    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很有生活意味和技巧,值得一学:“我的一个朋友,一个丢三落四的一级教授,常常在高级饭店大快朵颐之后,发现自己没带钱。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是微笑着看着饭店经理,然后说‘我们有麻烦了’。你能想象如果他说的是‘您有麻烦了’,会有什么后果?或者他说的是‘我有麻烦了’?”


    第五个问题:问题是从哪儿来的?

    问题是从哪儿来?

    问题的根源常常在你自己身上。

    在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给别人找事做,离第二种人远一点,这样你就会很顺利。

    对于那些整个头脑都局限于在解决智力问题的思维模式中的家伙,那种明显的解决方法对于他们的头脑是一记重击。

    随想:

    问题常常出在自己身上,有时候解决问题,只需要简单的转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但这并不简单,认识到这一点和做得到这一点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人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我想最难的或者就是知行合一。在这里,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地方。常常在想: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经常被人批评想的太多,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个的好脾气的人,我可以和清洁工、路摊小贩、保安、甚至酒吧里的混混交朋友,却总是不大积极和直接主管交流,或许我是缺少了狼性。人的选择或许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一直不太喜欢“狼性”这个词,甚乎厌恶,这让我感到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可是人就是是人,总有难以控制的时候,如今的我,在对待部门的事时,虽然知道自己也有错,却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就像条件反射,受不得刺激。或许我该是下定决心从开发转往海外市场,一来暂避彼此的尴尬;二来破釜沉舟,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即培养狼性也逼迫自己学习英语,否则,恐怕自己这一辈子都学不会英语了。

    这一部分举了不少有趣的例子,很多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尤其是指出“考试答题应该摸着出题者目的,给出答案”,呵呵,这点早有体会,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考试时通常比外国人强的原因之一吧。解决问题一定要摸清楚问题受益人的真正需要,软件开发也是一样,所以,有时候不妨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案结果带来的感受。不过,要警惕,总是顺着出题者的用意来解决问题,容易养成逢迎拍马的习惯,这或许也是目前社会风气形成的来源之一。一定要分清楚好的和坏的,某些原则问题一定要坚守。


来源:http://fasiondog.cn
作者:fasiondo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